这里樊哙手执的"卮",为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物,它产生于战国时期,外形呈圆柱状。考古资料显示,卮最初为青铜质地,后来有银、漆、玉、石、陶等材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用玉雕琢而成的玉卮。
天津博物馆保存着一件精美的宋代白玉云纹卮,此件器物高11.2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4厘米,卮上雕刻有云纹,是宋代玉器中的精品。
有人认为用卮为酒器命名,反映了古人一种节制饮食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形成是由酒在饮食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从先秦文献中可以看出,玉卮在战国时期就曾是珍贵的酒器。《韩非子》记载,堂溪(xī)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这一段对话说明,玉卮虽价值千金,如果没有器底,连盛水都不行,更不能用于盛酒,其价值不如一般的陶器。同时,这段话也说明,在战国时期玉卮被认为是价值很高的玉质酒器。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卮部》中有:"卮,圜器也。"可见,圆柱体为卮的共同特点。对于卮字的写法,《说文解字》中分析,其小篆构形为"象人,卪(jié)在其下",即取象于"人"和"卪"。这里的"卪",也就是后来的"节"字,是节制的意思。
那么,节制什么呢?《说文解字》说的是"《易》曰:'君子节饮食'",也就是节制人的饮食的意思。据此,有人认为用卮为酒器命名,反映了古人一种节制饮食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形成是由酒在饮食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到各种礼仪,古人都离不开酒。《战国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酒是"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另一方面,古人对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清晰的认识。史书中反复出现的"酒过""酒祸"等词语,背后正是蕴含了这样的文化心态。《周易·未济》中有"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因此,节制酒食是一种美德,而将这种美德赋予在酒器--"卮"上,正是古人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这件宋代白玉云纹卮是宋代仿古玉器的典范。宋时,在玉器的制造上,社会上兴起了一种复古的思想观念,而这种风气和当朝统治者的收藏喜好、崇古风气以及金石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西汉时期,玉卮是皇帝和贵族爱用的酒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宫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
如今,考古出土以及传世的汉代玉卮极为稀少,每一件都是稀世之宝。1995年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所出的一件玉卮,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的汉代玉卮。
该玉卮出土在该王陵未被盗扰的耳室内,全器由卮身和卮盖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玉卮用青玉琢成,卮身青色泛黄,呈圆筒状,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褐斑。卮身饰勾连谷纹,口沿和底边各有一周卷云纹饰带,下有三个兽首形矮足。
这件器物精在卮盖,卮盖呈淡青色,盖顶中心透雕翻卷柿芾花瓣,瓣心饰葵心纹,盖缘有三个高浮雕的漩涡形纽,其纹饰精美,雕琢工艺精湛,是十分难得的汉代玉酒器,属于当时皇室贵族用品。
虽然不如汉代玉卮那样历史悠久,但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宋代玉卮,亦为宋代玉器中的珍品。天津博物馆器物部副研究员曹平介绍:"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宋代玉卮,是一件仿汉代玉卮造型的作品,相比汉代玉卮来说,它的做工更加细致精巧,器物风格也更显秀美、华丽。"
据曹平介绍,这件宋代白玉云纹卮是宋代仿古玉器的典范。宋时,在玉器的制造上,社会上兴起了一种复古的思想观念,而这种风气和当朝统治者的收藏喜好、崇古风气以及金石学思想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的仿古玉制造,尤其是仿古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琢刻与作伪技术,还取决于当时社会对于古玉的认识,因此宋代对于古玉的研究与鉴别,也侧面反映了当时仿古玉制造的一些情况
宋代社会上流行复古浪潮,这股浪潮以复兴传统文化为目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对于古器物感兴趣的人,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古器物为好,把玩欣赏。他们搜集古物的动机,就是作为"器用之好",愉悦自己的精神世界。南宋的"恶相"贾似道就是这一类人。
史书记载,贾似道性格贪婪而暴虐,但凡听说谁家有好的古物,必不择手段,终将其窃为己有才善罢甘休。曾经,他听说有一位叫余玢的文官家中有一条玉带,便派仆人去索取。仆人到余府一问,方知此玉带已随主人葬于地下。仆人将这情况报告了贾似道,没想到贾似道竟然不肯罢休,派人到余家坟地里去挖坟,劫走宝物。
与这类"玩儿收藏"的人不同的另一类人,是"搞学术"的。
那时候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金石学,具体说来,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说,它还研究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铭器等文物。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目前能看到的宋代考古研究书籍,主要为《三礼图》《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其中记录了一些当时对古玉的研究成果。
说到《宣和博古图》这本书,不得不提宋徽宗赵佶。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过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杰出的文治武功,而是由于他极高的艺术造诣。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还曾下旨命文臣编辑了这本《宣和博古图》。此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00余件,许多现在非常著名的青铜器在上面都有著录。以其藏品的珍贵程度看来,宋徽宗可算是一位大收藏家了。
当时社会上出现大量仿古器物,究其根源在于皇室的提倡。《宋史·礼一》中就有:"初,议礼局之制也,沼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时设置议礼局,更制古器是这一时代礼制的需要,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仿古器物的生产,更为玉器仿古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宋代白玉云纹卮,正向人们展示了宋代仿古玉器风潮的一个侧影。( 肖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