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借力改革创新中国白酒业期待加快国际化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播报 » 新闻播报 » 正文

借力改革创新中国白酒业期待加快国际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29  浏览次数:809
核心提示:中国是世界酒生产大国、酒消费大国和酒文化大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深度调整期后,中国白酒业触底反弹趋势明显,并期待通过改革
       中国是世界酒生产大国、酒消费大国和酒文化大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深度调整期后,中国白酒业触底反弹趋势明显,并期待通过改革和创新加快国际化步伐。

日前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正是中国白酒业期待通过开展国际交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缩影。

在此次博览会上,共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企业参展,国内外品牌超过1000个,酒类签约项目246个,意向签约金额360亿元。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过近几年的深度调整后,中国白酒业去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预示白酒产业的深度调整已初见成效,并已筑底站稳,反弹趋势明显。

自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中国白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高端白酒的三公消费受到严格限制,并逐渐被个人消费和商务消费所取代。

“从长远来看,这种调整是好事。”贵州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说,“调整促进了白酒业的降温,挤出了水分和泡沫,让白酒行业归于理性。”

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品牌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推出了赖茅等一系列老百姓消费得起的“亲民”产品,成功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

数据显示,贵州茅台去年营收达398.5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幅达19.16%;五粮液去年营收和净利润也出现回升,分别达到216.59亿元和61.76亿元;泸州老窖预计2017年收入增速将不低于20%。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目前中国酒类产业已由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发展,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结构深度优化,价格体系下沉,市场回归理性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国内白酒行业应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开拓白酒海外市场。

多年以来,中国白酒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单打独斗难以持续发展。季克良表示,业内企业应相互支持,高度重视与周边省、市和白酒主产区的交流合作,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培养熟悉国际化品牌塑造和运作的专业人才,打造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名优白酒。

2008年,为弘扬中国酒文化,让中国白酒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构想。

中国“白酒金三角”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和黔北,即泸(州)-宜(宾)-遵(义),这里拥有集气候、水源、土壤“三位一体”的天然生态环境,为酿制纯正优质白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千百年来,在这片区域已经孕育了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郎酒等著名白酒品牌,构成了该区域白酒产业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这一战略构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白酒企业的积极响应。”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少雄说,各级政府一方面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从原材料到酿酒制作各个环节加强监督,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白酒的品质。白酒企业则加强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创新升级。

上述举措使这一区域内的白酒企业率先走出了长达5年的深度调整期。如今,“白酒金三角”正在中国西南地区快速崛起。

在许多外国人记忆里,中国白酒的初体验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来自美国的汉娜回忆,自己在来到中国的第一个月就品尝了白酒,“那感觉就像喉咙着了火”。

口感和文化差异,让许多外国消费者对中国白酒望而却步。

2014年,中国白酒产量占世界烈性酒生产量的37.5%,但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却不足千分之八。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中国白酒业应该以国外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展对国外消费文化、消费包装和消费习惯的深入研究。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中国白酒的文化优势,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系统的策划包装,将白酒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进行关联,讲好中国故事,让国外消费者在对中国文明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和喜爱白酒。

“要通过各种途径展示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加强白酒与啤酒、葡萄酒等不同酒类的交流,让白酒更好地融入世界。”季克良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