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超市如何确定自己的商品组合?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酒商学院 » 营销知识 » 正文

超市如何确定自己的商品组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6  浏览次数:8720
核心提示:老板想做好一家店,怎么进货是一门学问,今天终端君就来教大家,如何确定自家店的商品组合! 01、基本方法:商品组合 零售店商品
 老板想做好一家店,怎么进货是一门学问,今天终端君就来教大家,如何确定自家店的商品组合!

01、基本方法:商品组合

零售店商品组合的基本方法,把次序明确下来,先得要有商品组合,确定商品类别后,然后才是选品。

商品组合:

如果每个商品,既有利润,又有销量,而且牌子响,不用店家费力推销,顾客进来就会指明购买,那就太好了。

可是,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这样完美的商品。每样商品都是有局部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

诸如利润高的商品,但是新牌子,顾客的接受度较低,销量很低;跑量大的名牌商品,往往价格已经透明化了,利润也就很薄。通俗点来说,就是好卖的不赚钱,赚钱的又不好卖。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商品组合,通过每个商品本身的不同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在吸客、销量、利润等因素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就像是炒菜,有主料有辅料有配料,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才能烧出好味道。

02、商品功能

做商品组合,首先就要明确每样的商品基本功能,常见的商品功能定位如下:

1、吸客商品

就是对顾客会产生一定吸引力的商品。

例如著名品牌的畅销商品(老干妈辣酱、可口可乐);或是商品本身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商品本身外形独特、功能先进等);或是价格超低的日常消费品(例如大卖场一块钱一斤的鸡蛋、九块钱一只的烧鸡、五毛钱一节的电池)。

这类商品,不需要店家特别做宣传,商品本身就对顾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将顾客吸引进店。

2、带货商品

属于刚性需求类商品,顾客对此商品较为熟悉,并且已经形成购买习惯,会重复购买,销售量较为稳定,就像家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肯定是要买的,且会持续购买。

3、利润商品

这个简单,就是利润丰厚的商品,老板就指望靠这些商品赚钱。

4、品牌商品

商品自身的品牌知名度非常高,且品牌档次也较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顾客对店家的陌生感(店不熟悉,但店里的某个商品很熟悉)。

并且,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店家的整体档次,例如粮油店里的高端橄榄油,手机店里的新款苹果手机,烟酒店里的茅台五粮液

5、竞争策略商品

通俗点说,这些商品就是属于炮灰类商品。压根就没指望这个商品挣钱,而是用来和竞争对手打仗的,攻击竞争对手的主打商品,或是转移顾客的注意力,避免将价格战之火,烧到自己的利润商品上。

6、培养商品

所谓培养商品,就是当前销量较低,但未来发展前景不错,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的商品。

上述就是常见的六大类商品功能概述,各自商品的功能不一样,销量不一样,所能带来的利润也不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平衡销量和利润。

那么,这六大类商品,得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整合在一起呢?

在结构确定之后,各类商品就涉及到一个比重的问题了,也就是什么样的商品,占比设定在多少比较合适,常规的商品比重如下,可供参考:

商品类型 参考销量占比值

吸客商品或带货商品 40-50%

高利润商品 20-30%

培养商品 10-20%

高知名度商品 5-10%

竞争商品 5-10%

当然,不管这商品比重怎么设置,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利润,不同的商品类别,所承担的利润贡献比例是不一样的,常规利润占比结构如下:

商品类型 参考利润占比值

吸客商品或带货商品 30-50%

高利润商品 20-30%

培养商品 10-20%

高知名度商品 5-10%

竞争商品 -10---0%(无利润,或是略亏)

毕竟每家店的资金有限,库位面积也有限,需要设定一个对应的库存量:

商品类型 销售频率/每天 需要保持多少天的库存量 正常库存值设定

若不想这么复杂,还有一种简单商品组合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带模式,同一品类的商品,需要设置不同的价格带,来满足不同层级的消费者需求,主要设计因素就是两个,价格带的范畴,以及每个价格带的比重:

价格带区间(例) 商品比重(例) 对应的商品类型

10—30元 5%-10%

30-60元 20-40%

60-100元 30-40%

100-300元 10%-20%

300元以上 5-10%

难度最大的商品组合设计,就是按照商品的特性来设计商品组合,这需要老板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以及商品品类非常的熟悉才行,所谓商品的特性组合,即是以消费者群体中各类需求特性划分为基础,围绕满足消费者特性,来进行商品组合设计。

商品特性类别(例) 商品比重(例) 对应的商品类型

普通消费 30%-40%

应急/备用 10%--15%

面子/排场 20%--30%

专业级 10--20%

创新/个性化 5%--10%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设置培养商品,因为绝大多数商品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明星商品、现金商品、廋狗商品。

随着销量的上升,价格就会出现透明度,窜货量放大,或是会被竞争对手当成竞争商品,价格走低,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最终变成廋狗商品。所以,要开始培养商品,成为未来的利润贡献商品。

这商品组合的框架做完了,接下来就得要往里面填充具体的商品了。那么,究竟选择哪些商品装配到对应的商品组合位置上去呢?

这里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匹配”,也就是没有绝对的好商品与坏商品,而是匹配的商品,匹配什么?

1、匹配当地的消费者群体

2、匹配自己的销售能力

先从这个匹配当地的消费者群体说起,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各类型商品的功能认可度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社区,消费者的层次和消费能力都是有区别的,需要不同的商品组合来匹配。

例如粮油店里的橄榄油,在普通社区里,可能就被定位成培养商品,而在高端社区,橄榄油就是带货商品了。

那么,这个商品组合的具体设计时,可以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实现呢?

1、考察当地经营多年的同类门店,这些老店的商品结构,也是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逐步调整和沉淀下来的,较为贴近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

2、考察当地的大卖场,尤其是国际性大卖场,当前国际大卖场大多采取了品类管理,针对每个卖场所处的商圈,进行了消费者群体结构调查,再依据相关的调查数据,设定每个卖场不同商品类别的商品结构和比重。

比私营门店靠经营历史沉淀得来的商品结构,效率更高,更专业。

3、老板自己亲自执行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门店所在商圈的基本情况。

例如社区的数量、等级、周边商业机构的消费特点与层级,大型企事业的数量,大中型零售消费企业的状况,主要街道的客流量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判断。

4、再有就是与老板自己卖货能力的匹配,通过走访当地的同类门店,可以很快看到初步的商品结构。

但是,这是人家的商品结构,人家能玩得转,不代表你也玩得转,这就涉及到老板自己的销售能力了,若是老板本人不亲自值守在店里,而是靠员工来进行销售工作的,还得涉及到员工的销售能力,乃至老板的技术辅导和人事管理能力。

例如在商品组合中,设定了高利润的高端商品。但是,你会卖这些高端商品吗?例如烟酒店老板都知道进口红酒利润高,也纷纷引进。

但是,有些老板连进口红酒的容量标记都搞不清楚,什么是ML,什么是CL还没分出来,顾客一问三不知,这就水平还卖啥红酒,趁早歇了吧。

总而言之,若是不具备对应的销售能力,即便设置了商品组合,也是空的。再打个比方,这选商品就是选赚钱的工具,选工具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要熟悉,要能玩得转,不然就会伤着自己。

所以,这个事还得量力而行,自己能玩得转的商品组合,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商品组合。

在商品组合的设计中,还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到的:

1、引进的商品不能太先进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改变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也不是一两个零售店的老板就能改变的。所以,老板们在引进商品时,原则上以符合当地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习惯为主,切忌过于领先。毕竟,一个零售店而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能有效引导当地的消费潮流。这领先一步是先进,而领先三步就是先烈了。

2、不能以老板个人的消费观来看待商品

这是很多老板的一个通病,在选购商品时,以自己的个人喜好以及个人消费习惯来作为商品引进的标尺。

记住,你自己喜欢只能代表你自己,不能代表当地的消费者群体。这类低级错误,是创业者刚起步经常容易犯的毛病。

3、单品比重切忌过大

不管当前某个商品多么的畅销,在整体商品结构里,单品的比重不能超过30%,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万一这个单品出点问题,对全店的生意影响就太大了。

4、商品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

商品组合设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今天的设定,也许只是在今年内有效,明年可能就不行了,得要与时俱进的调整。例如商品占比的调整,该删减的商品要及时删减。

道理说了这么多,有些老板也能掌握基本的商品结构设计方法。只是,很难保证脑子一直是清醒状态的,经常是被上游经销商或是厂家一洗脑,直接就将设定好的商品组合扔在一边。

这个问题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在技术角度解决的问题了,而是看各位老板本身的思考能力了。

即便老板自己的脑子是清楚的,也不能保证一直能按照自己所设计好的路径一直走下去。

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经营会收到各类进货政策奖励、客户的意见、突如其来的一个大单、当地竞争环境的变化等等因素、逐渐已经背离了当初设定的商品结构。

在这个时候,老板得要坚持做定期回顾,以早期设定好的商品结构,对应当前的实际商品结构,分析其中的差异所在,对于这些差异,得要找出原因,是早期的设计有问题?还是自己的销售能力做不到?还是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了偏离。

说到底开店这种事还是要看老板自身的勤奋和思考能力,老板要是不想动脑、不想麻烦,那就啥也别说了~    (终端老板内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