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宋书玉:倡导推动占比90%的低度白酒发展的四大理由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播报 » 新闻播报 » 正文

宋书玉:倡导推动占比90%的低度白酒发展的四大理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8  浏览次数:915
核心提示: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 低度白酒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到现在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成为白酒消费市场的主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

低度白酒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到现在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成为白酒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以名酒为代表的优质低度白酒品牌引领中国低度白酒在酿造技术、酒体设计、产品类型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国酒类市场繁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不断创新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推动中国白酒的健康发展。

作为2017年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主办方的领导,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主题发言中首次阐述了倡导推动低度白酒发展的四大理由,他在发言中强调: 50以下的降低白酒和低度白酒已经占到白酒消费市场的90%以上。在大健康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及中国白酒国际化浪潮到来的时代大背景下,推动低度白酒发展的有以下四大理由:

1,国家支持低度白酒快速发展:

低度白酒发展有三个重要时间点:分别是1975年、1977年、1979年。时当轻工业部鼓励白酒出口创汇,要求出口白酒产品应按照国际酒度标准,支持白酒技术创新,研发低度白酒。之后轻工业部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转变的要求: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进而大大推动低度白酒的发展:1974-1975年张弓酒厂试制成功低度白酒,发明冷冻除浊技术;1972-1977年五粮液通过优选法生产优质低度白酒获得成功;1979双沟酒厂创新技术,生产出39度双沟特液获第三届国家评酒优质酒称号。为低度白酒的发展拉开序幕,奠定基础,这三个主要时间点和三个低度白酒品牌应该载入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历史史册。

低度白酒酿造技术的进步与成果很快得以显现。80年代初低度白酒酿造技术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第三届评酒只有一个低度白酒优质酒获奖,到1984年第四届全国品酒会,产生了四个低度白酒获国家优质酒称号:洋河38度、双沟39度、张弓38度、津酒38度。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17个低度白酒获国家名酒和优质酒称号,1991年五粮液研制的25度五粮液授予国家金质奖,成为酒度最低的国家名酒。

 

2,低度白酒酿造技术不断进步:

低度白酒4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低度白酒从解决“浑淡”问题到研究“稳优”问题的过程。开始低度白酒主要解决降低酒度后浑浊的问题,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冷冻、淀粉吸附、树脂吸附、超滤等技术创新先后出现并使用,“浑”的问题已经很好解决。 而口味“淡”则通过提高原酒品质、提升调味酒品质、强化酒体设计等方式,最终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浑与淡”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稳定和提升品质成为低度白酒长期研究的内容,在2007年低度酒高峰论坛上我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白酒169计划与低度白酒的技术研究》。提出一些观点,6碳以上脂肪酸酯和高级醇去除和降低带来的口味变化,通过香味物质之间关系及比例的再平衡,达到低酒度高口感,低而不淡的香气和口味。就必须对低度白酒的香味物质的绝对含量和比例关系再认识。

此外,优质低度白酒要求基酒必须在贮存一年之后再进行低度白酒的勾调,然后再陈酿一年才可以稳定,所以优质低度白酒要比高度白酒至少需要二年以上陈酿期。我们的一些优质低度白酒也证明了这一点,最近特别找了一些长期贮存的优质低度白酒,10年以上,有点已经20年。现在品尝,香气优雅,口味绵甜柔顺,回味悠长。

更可喜的是,我们的一些名酒企业近年来在低度白酒技术工艺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用专门为低度白酒生产的基酒,以老窖、低温入窖、低温流酒、功能微生物强化健康活性物质含量等特色工艺为创新点,以增强低度白酒优雅香气、醇和丰满口感、回味悠长风格。酿出了高品质低度白酒。洋河和五粮液,老白干,景芝等很多名酒企业在这方面都有突破。

3,饮酒理性化有力推动了低度白酒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活动频次和质量要求的提升,理性、健康饮酒的需求,低度白酒可以肯定的说更能适合和满足现在消费者需求。我们白酒行业的同仁,我们要清醒的看到许多消费者选择红酒、啤酒、洋酒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当社交性饮酒成为消费主流,人们的喝酒频次也随之增加,让不头疼、不口干、低醉酒、醒的快为白酒产品品质的核心追求。所以酒度降低是必然,低度白酒发展成为必然。这里有组数据与大家分享:1975-1980低度白酒产量占比不足1%;1980-1985,产量占比达到20%(包括降度酒,40-50);1980-1990年,50以下白酒占到白酒总产量50%以上;1990-2000低度白酒产量占比则占到80%以上;2000-今已经达到总产量的90%以上。

此外,我们还应该清醒认识到白酒作为嗜好性风味饮品,消费者喜欢高度还是低度,喜欢什么风味都无可厚非。但是,理性、健康的饮酒方式是必须倡导的。高度白酒适宜品鉴、小杯慢饮,细细品味酒之神韵,低度白酒更适宜欢聚一堂,频频举杯,品味酒之酣畅。

4,白酒国际化要求中国白酒低度化发展势在必行

放眼世界看酒度,我们发现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烈酒酒度都有限制。欧美国家烈性酒的酒度普遍在40度以下,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烈性酒的酒度在25度以下。即便如此在饮酒方式上他们还是会在饮时加冰、加水。在国际上通行的蒸馏酒产品分类中,中国白酒被包含在“浓度小于80%的未改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和“任何尝试的酸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两项目录中,从国际贸易口径上“食用酒精和中国白酒”被当成了一回事。这真的是滑稽之谈,世界上其他蒸馏酒工艺都近似于酒精,唯有中国白酒是延续二千多年的自然发酵,固态蒸馏、陶坛贮存、工艺最复杂、生产周期最长、活性物质最丰富、对感官的冲击最美妙、成本最高的蒸馏酒。世界上其他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他们无论是以水果、植物为原料,还是以谷物为原料,其追求都是将原料自身糖和淀粉百分之百变成乙醇。来看看中国的酒,我们的原料为所谓的 “酒”仅仅贡献了50%左右。另外的50%贡献给了我们酒中上千种活性物质。所以中国的酒是酒又不是酒,说是酒他与世界上其他酒有着共同的属性,说不是酒,因为他有其独特的健康价值。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中国白酒高度的文化自信、品质自信,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白酒、喜欢中国白酒,把最美的白酒呈现给世界,让全世界都喜欢上中国白酒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顺应时代要求,通过白酒的低度化进一步与国际市场的消费及饮用习惯接轨。

前不久中国酒业协会成立了中国白酒国际化推广委员会,就是要引领产业开启中国白酒国际化航程。中国白酒低度化趋势不可逆转,产业必须坚持为消费者服务作为发展宗旨,鼓励中国白酒类型多样化发展,坚持百花齐放、坚持中国特色,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中国酒业协会CADA)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