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白酒能否走出低谷?
经过2013、2014两年的深度调整,国内白酒行业不景气的局面依然持续,包括茅台、五粮液在内的酒企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转型
2015年,中国白酒能否走出低谷?
日前,第三届湖北武汉“放心酒”展览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酒茅台展位现99999元一瓶的天价酒,配有1995年10月1日出厂的档案,但无人问津。
2015年中国传统的羊年春节期间,也正是传统的白酒销售旺季。有关白酒方面的营销声音不绝于耳,金箔酒、茅台推出的黄瓷瓶高档酒等均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在这些热闹的喧嚣和炒作背后,却掩饰不住整个行业深陷低谷难以自拔的尴尬境遇。
记者在春节前采访时发现,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的价格不仅没有触底反弹,不断地降价促销反而已经成为常态。比如53度飞天茅台,在一些实体店都一度降至不到850元每瓶。
经历了2013年的深度调整、2014年的徘徊不前后,2015年,中国的白酒行业将何去何从?
2014年行业利润继续下滑
日前,茅台集团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月30日,茅台酒销量同比增长22%,销售收入增长12.2%;茅台系列酒销量增长137.6%,销售收入增长92.1%。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领军品牌似乎率先走出了低谷。
但整个行业的突围并非易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4年1月~12月,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7528.27万千升,同比增长0.87%;1月~12月份发酵酒精累计产量984.28万千升,同比增长7.69%;饮料酒产量6543.99万千升,同比下降0.08%。
数据显示,2014年1月~12月,主要经济效益汇总的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2602家,其中亏损企业327家,企业亏损面高达12.57%。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778.05亿元,同比增长5.8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76.17亿元,同比下降7.44%;上缴税金830.81亿元,同比下降1.97%;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44.71亿元,同比增长6.21%。
从数据来看,行业的不景气状况可见一斑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白酒行业之所以在十年黄金期后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是由于国家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所致,而在根子上则是因为长期以来行业无序扩容,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多位行业人士均估算,目前我国白酒的年消费量约700万千升左右,但目前行业的产量规模已经超过了消费量一倍。有专家预测,白酒的产能过剩将会持续到2017年~2018年,年产量在800万千升左右比较合适。
茅台集团前董事长季克良就表示,考虑到健康和国家政策作用,整个白酒的消费量很难有所增加,因此,未来会倒闭一批企业,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也将越来越高。
企业纷纷转型谋变
为了应对这种不景气,从2014年底开始,许多酒企便开始调整思路,努力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新服务,尝试不同的方式进行转型。
据记者了解,不少白酒企业通过推出小酒、开发新的品系,以及不断下沉产品价位等方法,以期获得新的增长点。
更多的企业则采取定制、特制的方式吸引新的消费者,比如泸州老窖与酒类电商酒仙网合作生产了一款专门针对互联网用户的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种方式也被许多酒企模仿。
就在2014年的12月31日,茅台集团也推出了百年世博的系列特制高端酒品,价格达到一套百瓶百万元人民币。
据季克良介绍,茅台集团对于这款特制酒倾注了大量心血,集团上下非常重视对该款酒的营销。这也将代表茅台集团2015年的一个大的方向:更加重视特制酒。
“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定制酒,现在这样的特制酒范围更宽广。我们的目的很清楚,为了适合各种阶层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这种特制方式不是临时的,可能今后都会这样做。”季克良说。
显然在目前整个白酒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茅台集团也在设法拓展更为广阔的产品。据季克良介绍,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前,茅台集团的特制酒和特许酒更多是用于重大的外交场合,比如说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等,茅台集团就用存放时间比较长的茅台集团酒专门为他特制了酒,当时被称为尼克松酒。改革开放以后茅台的特制酒为国家的重大盛典特制,比如说香港回归酒,澳门回归酒,还有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酒和上海世博会酒。而这次为了纪念百年世博会,“茅台更史无前例地动用了茅台镇厂之宝,作为九九归一的酒王。”
酒类营销专家铁犁认为,茅台发力超高端市场可以加强超高端产品运作,确保品牌形象。还可以通过多个途径确保销售收入增长。
据悉,除了茅台,汾酒、五粮液等酒企都开始了转型调整之路。比如,五粮液在着力打造五粮液、六和液、五粮春、五粮醇、绵柔“尖庄”等五大战略品牌的同时,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化调整。
汾酒、洋河等酒企更是在人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变动,以应对愈加严峻的酒业形势。
据了解,整个2014年,汾酒集团都在消化库存方面进行努力,经历了一年多的去库存化,汾酒集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的业绩也逐渐好转。
不过,在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看来,中国的白酒行业要想在2015年获得转机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竟受到限制“三公”消费影响和产能过剩的制约,中国白酒行业已经到了刮骨疗伤的时候。
2015年的机遇在哪里?
宋书玉认为,2014年各大白酒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营销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逆市增长的企业凤毛麟角。“因此2015年,坚守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突破是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诚信是吸引消费者的根基。”
所谓坚守首先要坚守品质,“让消费者喝出不变的品质是消费者喜欢的根本所在,消费理性时代的到来,坚守品质尤为重要。”另外还要坚守文化,中国的白酒是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嗜好性产品,中国白酒是蒸馏酒的鼻祖,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的蒸馏酒,生产周期最长的蒸馏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坚守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坚守服务消费者至上的宗旨是现今行业所有企业最重要的选择。谁服务得好,谁的忠实消费群体就大,谁就主宰了未来。在白酒产业深度调整之际,要有营亏的精神也许是触底反弹的最强劲动力。”
当然诚信是酒企长久发展的前提。中国酒业协会2013年提出了“中国白酒3C计划”:品质诚实、服务诚心、产业诚信。据宋书玉介绍,该计划目前已经有37家白酒骨干企业参与,6家科研单位参加。
中国白酒3C计划的服务诚心计划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诚心的服务,意在加强白酒科普和文化的宣传,要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描述白酒。
宋书玉认为,2015年中国白酒要想真正取得突破,还要创新消费文化。整个行业都应该以国际视野看待饮酒健康问题,看待饮酒的快乐,看待酒的消费文化。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也认为,中国的白酒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重视酒文化的发掘。“白酒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品牌,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白酒产品文化的沉淀比别的产品要深厚得多,我们要力图去挖掘整理创新我们的酒文化,把它完美地结合在白酒的生产与消费之中。”王延才说。(糖酒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