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京举办发布会
2015年5月末,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出席的领导有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陈国凯,贵州省投资促进
局局长、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季泓,贵州省博览事务局副局长、国际贸易促进会贵州分会副会长刘寄萍,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戎
卫东。
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强调贵州酒博会在提升国际性方面的努力。作为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商务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酒
类专业展会,一直致力于增加酒博会的国际元素,彰显酒博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积极邀请中外政要、我国驻外
经商机构和外国驻我使领馆、经商机构、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参会;二是邀请新西兰葡萄酒协会等境外商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三是将比利时
布鲁塞尔烈性酒大奖赛、世界酒业联盟年会暨全球商报联盟年会列为酒博会系列活动。四是将酒博会招展推介任务列为贵州所有的公务出国
团组主要任务之一,在前几年重点在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巴西、英国推介的基础上,第五届酒博会将重点在加拿大、墨西哥、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地进行酒博会招展推介。五是从前四届的情况看,境外展商占比逐步增加,从第三届起超过50%,分别来自境外40多个国家和
地区,四届共签订酒类进出口贸易合同总额21.25亿美元。
第五届贵州酒博会首次引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烈性酒大奖赛,是本次酒博会的重要亮点之一。相关领导指出始于1999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
烈性酒大奖赛,在推广世界各地酒文化、为全球消费者寻找优质烈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烈酒赛在贵阳举办,这是中国酒业的一件大
事,为中国白酒与国际烈酒搭建了同台竞技、深度交流的平台,让世界认识中国白酒、也让国际烈酒走进中国。这是酒的赛事,更是人类文
明的交融。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300多款酒样品报名参赛,正在等待进关;国内有100多家酒企报名参赛,已送达贵
阳的超过40家。
为成功举办好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组委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探索办会机制改革,推进酒博会招商市场化
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参与程度,从2015年开始,组委会授权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市场化运营酒博会,负责展会筹
备、招商招展、广告运营、场馆搭建、峰会、展会物流、场馆氛围营造、场馆销售及运营、衍生品开发、商务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数字酒
博、展后服务等展前展中展后的市场化运营。
(二)以国外招商为重点,提升酒博会国际水平
把国外招商作为酒博会招商招展的重点,全面启动国外招商招展工作。请求商务部行文驻各国经参处协调各国组织展商采购商参展参会
,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国内外酒类商协会平台,邀请全世界酒类优质企业、酒庄参展参会,委托合作机构代理招商,明确了各合作机构招
商任务、招商要求。
(三)整合资源,提高国内招商实效
多渠道推进国内招商。在以食土商会和酒博会执委会名义向各省市相关部门发函邀展,邀请各省市生产商、经销商参展参会的同时,以
贵州酒博公司为平台,组建招商中心,邀请全国酒类生产企业、经销商参展参会。充分利用茅台、董酒的资源,组织采购商、经销商参展参
会。梳理全国前100名大型经销商,重点邀请参会。加强与国内行业协会合作,确定10-20家商协会作为合作重点,通过商协会邀请客商参会
参展。在重点酒类生产大省、消费大省举办4场推介会,今年初步确定在四川、山东、北京、哈尔滨四地举办推介会。充分利用旅投集团的旅
游资源,酒博会与贵州旅游相结合,通过旅游优惠措施吸引客商参展参会。通过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中介机构组团、包干销售的方式
组展。
(四)加强宣传,强化品牌推广
充分利用好北京、贵阳两场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招商招展方面的宣传推介;与专业媒体合作,邀请国内外酒类网媒、纸媒
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推介酒博会,同时邀请40-50家国内外媒体到会驻会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短信、微
信、QQ群、微博等开放平台,宣传酒博会相关信息;通过酒博会官网、公司官网推广酒博会。
(五)加强展会服务,提升展会聚合力
完善提高展会综合服务能力,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优质全面服务吸引客商,形成酒博会聚合力。完善酒博会咨询系统,使希望了解酒博会
具体情况的酒企酒商方便了解酒博会信息;完善报名系统,使境内外展商采购商实现方便快捷报名;完善数字酒博系统,使各界对酒博会信
息数据能及时了解。对接推荐服务较好的物流公司,给境内外参展商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对境外展商采购商行程进行规划,提供全面周到便
捷的参会参展服务。提供配套旅游服务。完善贸易洽谈服务,收集境内外客商特别是参展商的贸易需求,在展前、展中、展后为客商作好贸
易推广,寻找代理商做好撮合服务。六是完善商务服务,对客商在参展参会期间的贸易洽谈、会议、投资考察等商务活动需求提供优质周到
服务。
截止目前,意向参展的酒商酒庄外商有400余家,国内有500余家;采购商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