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酒席”、“凑份子”,家有喜事齐分享,家有丧事同分担,受邀到场的亲朋好友酌情予以礼金回赠,图的是一份热闹,送的是一份人情,这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习俗,这其中蕴含着乡土中国最本真的互助、互惠的情义,以及淳朴的乡情。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各类酒席涌现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升学、乔迁、征兵、满月、母猪生仔、开业、生日酒等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各类奇葩酒席呈现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些没事找事的“无事酒”严重背离了传统宗旨,败坏了乡风民气。许多群众纷纷感叹,原本酒席中包含的人情味道逐渐在消失殆尽。大量的事实证明,这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借机敛财的重要手段。这些名目众多的“无事酒”日渐成为群众的负担。
笔者认为,尽管人情消费确实具有一定的不可回避性、普遍性。但当这份人情消费渐渐变味时,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抹之不去的沉重经济负担,并最终会演变为一种恶性性循环和“恨在心口难开”的镇痛。部分地区“无事酒”盛行,恰恰从某种层面暴露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显然未能跟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沉重的礼金过度强调“礼”的价值,歪曲“礼”的朴实内涵,更易助长铺张浪费、脱离实际生活、追求奢靡的不良社会风气。因此,首先得把遏制大操大办、“无事酒”蔓延的歪风邪气与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融入《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等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中,不断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社会监督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用新风取代陋习,用新的形式取代旧的传统习俗,自觉抵制喜宴大操大办的歪风。
同时,要从党风党纪的层面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的同时,按相关规定管好自己、子女及亲属,不该出席的宴席坚决不去“捧场”,对拒不执行、顶风违纪者予以严肃查处,真正为群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丁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