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燕京啤酒打算关厂“卸包袱” 变革之路正式开启?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燕京啤酒打算关厂“卸包袱” 变革之路正式开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6  浏览次数:1088
核心提示:继百威英博、嘉士伯、重庆啤酒等啤酒企业相继选择关厂后,燕京啤酒也打算加入该阵营中。 燕京啤酒在7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
       继百威英博、嘉士伯、重庆啤酒等啤酒企业相继选择关厂后,燕京啤酒也打算加入该阵营中。

燕京啤酒在7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一边继续支持、扶持优势企业,保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边投入更多精力在劣势企业,使其有所改观。对个别不再有存在价值的企业,经过权衡之后,可能会与地方政府协商后关厂,使公司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燕京此举与近几年不断下降的业绩不无关系。从营收来看,燕京啤酒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实现135.04亿元、125.38亿元、115.73亿元,出现三年连降的情况。而同行华润啤酒2016年实现营业额286.94亿元,青岛啤酒营收261.06亿元,远超其表现。

如果看净利润,燕京啤酒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三年分别实现7.26亿元、5.88亿元、3.12亿元。而同行华润啤酒2016年的净利润为6.29亿元,青岛啤酒实现净利润为10.43亿元,同样超出其一大截。

一方面是行业不景气的外因,另一方面,公司所奉行“1+3”的策略(以燕京啤酒为主品牌,龙头市场以北京为主,副品牌包括惠泉、漓泉、雪鹿,分别以福建、广西、内蒙古三个市场为基地向外发展)未能见效。而公司国企体制使其在管理、策略、营销、并购方面,都不及对手。

现状之下,燕京啤酒选择关厂的策略是否能达到真正自救的效果?

乐观的声音说:“是的”。比如从2015年以来开始陆续关厂的重庆啤酒,虽然关厂对销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净利润得到了大幅增长,可以说是扭亏为盈。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光靠关厂其实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燕京这一步,只能淘汰落后产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状况。因此,除了作出关厂策略,还应作出更进一步的变革。

在燕京公布的7月1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公司提出将继续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市场化的原则去进行企业的运行。“不断完善公司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升现有产品品质,坚定‘做中国最好的啤酒’这个目标。”燕京啤酒称,“从市场角度来讲,公司会密切关注整个啤酒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动向,对一些重点市场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市场特点,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保持公司在现有基地市场上的绝对稳定地位。同时希望在一些新兴市场上,能够有所突破。”

此外,燕京啤酒谈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包括薪酬体制改革上,其将继续围绕产品、市场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不断调节、调整公司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期待这个老牌国有啤酒公司,能够甩掉包袱,走上真正的变革之路。(啤酒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