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国产葡萄酒坊间弥漫着抑郁的氛围,数据显示2017国产葡萄酒再次受到重创,跌至100.1万千升,创纪录的“五连跌”委实让人有些惶恐。再看看进口葡萄酒的表现,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量价一直在涨,达到历史新高73.27万千升。国产、进口葡萄酒的“不平衡”局面,让很多人无意间会诟病进口葡萄酒蚕食了国产葡萄酒的份额,于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呐喊此起彼伏。
进口葡萄酒的国际贸易似乎动了并触痛了国产葡萄酒的“奶酪”……
从需求的角度看,情况并非如此
葡萄酒极具地域风格,不同风土酿造的葡萄酒风格不尽相同。大航海时代开启的葡萄酒国际贸易,不仅解决了葡萄酒需求满足的问题,更是在地缘政治大格局中助推了新旧世界的融合。但新、旧世界葡萄酒风格迥异,新、旧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葡萄酒独特的魅力,都让这个世界上的葡萄酒需求趋于多元化。
全球葡萄酒主要产酒国如法国、意大、西班牙等国的酿酒总量的一半是出口,波尔多的兴起背后我们能看到大英帝国庞大需求的这只“手”在推波助澜,严格说是国际贸易促进了这些酿酒大国的风光无限,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巴黎的街头也能看到意大利、西班牙、澳洲酒,被国人拥趸的奔富,在欧洲也很畅销等。如美国这个葡萄酒新世界国家,年产葡萄酒210万千升左右,但年需求葡萄酒却达330万千升之巨,没有国际贸易,这个需求是很难满足的。所以,没有国际贸易的促进,美国葡萄酒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炙手可热。国产葡萄酒当下的尴尬境遇,其实就是上个世界中叶美国葡萄酒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不同风格葡萄酒满足不同需求的基本逻辑,葡萄酒国际贸易让全世界酒民获益匪浅,同样,也包括我们中国。所以当下进口葡萄酒的方兴未艾,酒业同仁大可不必紧张,进口酒帮你培养起葡萄酒爱好者,一旦他们成熟后,需求的多样性一定会惠及国产葡萄酒——除非国产葡萄酒能一直坚定的无个性、无品质!
从消费的角度看,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其实是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们回顾葡萄酒的发展历程,一直是缓慢的渐进式发展。这是我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所决定的,葡萄酒一直依附于主流酒种——白酒的发展而发展。几年前的“八项规定”禁令后,受挫的不是整体白酒——高端一部分受影响——而是国产葡萄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葡萄酒的普及层度只局限高端政商务群体,属于小众产品,消费场景只局限商务应酬类的即时饮用场所,家庭饮用频次和量都非常低。这样的依附型酒种,国产和进口境况大同小异,进口酒因风格独特、文化背景迥异、推广传播手段新颖等等,再加之起点低(本世纪初也就五万千升左右的年进口量),所以一直能有所增长也是很正常的。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地方,进口葡萄酒的国际贸易,催生了我国消费者内生性到替代性的葡萄酒需求。
这主要得益于消费升级,广大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发展性转变,从而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是很多并不饮酒的消费者开始尝试葡萄酒,这种内生性的消费当下还处于启蒙阶段,远没有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二是很多酒民开始转向饮用葡萄酒,这种替代性消费会持续扩大;三是部分葡萄酒爱好者开始转向饮用进口葡萄酒。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消费者的法宝只能是精湛的产品质量和上好的服务,进口葡萄酒的先天优势获得机遇,但国产葡萄酒的进步也就此拉开序幕。
从葡萄酒发展规律角度看,国际贸易是国产葡萄酒必然经历的洗礼
各国葡萄酒发展进程中都有初始期的暴利和壁垒思维,这是由于葡萄酒产业的初始期成本较高、政府扶持力度小、产品销量增速慢等等,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自己葡萄酒产业委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和当下的我们国产葡萄酒境地颇为相似。但葡萄酒发展的规律又告诉我们,先进的技术和理性在欧洲,旧世界酿酒大国的优势是我们靠埋头苦干无法获得的。学习和模仿,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全世界葡萄酒酿造产区概莫能外的生存法则。
这一切要感谢国际贸易的存在,才避免了葡萄酒产业“闭门造车”的荒唐局面,最终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理性的价格和品质让葡萄酒爱好者获益匪浅。如我们国产葡萄酒产业营销环节的各定价模式都是抄袭白酒,进而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葡萄酒分销价格体系,价格不亲民,品质还有待商榷,和消费者有显性的距离感,这是我们人为设置的一个“壁垒”,这种“中国特色”其实限制了国产葡萄酒的发展。但有国际贸易这把利剑在,这些诸多问题势必要被消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葡萄酒产业也是如此。2017年国产葡萄酒的数字貌似很低迷,果然如此吗?其实在国际贸易的深刻影响下的国产葡萄酒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的洗礼,酿酒思维开始转变,品质开始提高,但整体性的毛利率开始下降,成长的道路很沉痛……
所谓“痛”则“通”,这场思辨的创变,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固有规律。葡萄酒国际贸易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物美价廉和风格独特,也就是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也是国产葡萄酒未来的必由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