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国珍酒业宣布破产
茅台酒企路在何方?
昨日半夜,茅台镇一位原酒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打来电话:“茅台镇国珍酒业破产,目前还未进入正式的法律程序,但其法人代表乔国珍已经失联。”
随后,该爆料人向记者透露,国珍酒业目前的外债大致估算有4000多万元,其包装车间是租来的,目前已经被停封。
今天中午,记者联系上了一位国珍酒业的生产工人,他向记者讲到:“仓库里的酒已经被拿不到钱的供应商们各自贴上了标签,以减少自身的损失。而且中午的时候,已经陆续有人到仓库来拉酒,但目前被房东拒之门外。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酒厂不行了,因为明显的需求下降反馈到生产线,我们也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记者问其原因时,该工人脱口而出:“那是因为老板(乔国珍)豪赌所致。”据向记者爆料的人士称,乔国珍的豪赌在仁怀是家喻户晓,但由于前几年其经营效益算较好的范畴,所以大家也就理所当然认为其家底丰厚。“但现在不同了,企业已经破产,而且在外面还欠一屁股债。”
资金断裂才是其根本原因
据仁怀一位原酒企业负责人表示,国珍酒业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状况,是原酒企业的运作模式造成的。“在现在这种时候,许多原酒企业意识不到行业的严峻,依然用以前‘借钱买粮生产’的方式运作。”他表示,“原酒企业大多会向当地信用社和银行贷款用于购买高粱。如此贷款的代价就是:酒厂将基酒以10元/斤左右的价格抵押给银行,还贷连利息为1.2分左右。”
据记者了解,如果原酒企业暂时停产,按一年后重新生产来计算,设备的复修,锅炉、航车等设备的复修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但如果借贷继续生产,除了还款之外,还要承担原酒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压力。不少原酒企业负责人在今年7月记者走访仁怀市场的时候表示:“如果中秋过后的行情还这样,估计我们下一轮的生产周期也只能停产。”
这样的话被不幸言中了。“按常理说,现在应该是旺季前夜,备货、包装等会让原酒企业变得繁忙。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几乎没有。”
原酒企业资金的断裂除了影响到自身还贷的压力上,还让高粱等原料的价格一跌再跌。“前年,本地高粱最高峰的时候能买到4.2元/斤,而现在,各家原酒企业都处于生存压力的边缘,本地高粱的价格也跌至不到2元/斤。”仁怀一位原酒厂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风光的时候,一家原酒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好歹也有小几千万元,但现在还不到当时的1%,或者是干脆破产。”
据仁怀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坦承,受全国白酒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从2013年到目前,仁怀新一轮大曲酱香白酒生产周期开始后,部分中小企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停产的现象客观存在。
到上游的调整才刚刚开始
一位智业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原酒厂一般都是将原酒卖出去,回笼资金再生产,但今年原酒卖不出去,很多小酒厂的资金链就都断了。”
据记者了解,茅台镇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小企业,其生产链条实际上异常脆弱。这类中小酒厂并不善于做营销,过去都是以出售基酒或做贴牌为主,没有自己做品牌营销。
但国珍是个例外,它的品牌开发是从酱香到浓香,并与其他原酒企业一样,向市场OEM贴牌模式与经销商战略性联盟发展,前后相续注册了接待专用酒、军需特制15年酒、军需特制酒、国珍30年、国珍五星、国珍王子酒等20多个品种和团购专供酒的产品。聚焦特供与政务团购,调整至此,情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些中小酒厂以出售原酒和走团购定制为主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茅台不断提价时,他们在大树底下活得很滋润;但当行业下行时,脆弱的链条自然让其成为产业调整之下最先倒下的原酒企业。
“大家都感觉行业调整的底线就是对生产企业的核心调整。但事实上,这轮到上游的调整才刚刚开始。”仁怀市一位原酒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出“骇人听闻”的话。不理性地产能扩张与盲目地建厂以求规模,没有品牌化的管理经验与不具市场化营销的思维,使其认为调整才刚到厂家的理论基础。“不要说原酒企业,许多中小型企业,依旧不能摆脱曾经‘关系营销’所带来的安逸。但产业调整就是如此,如果不能深入到上游,这轮调整依旧不能触碰到行业最核心的层面。”
政府出资5亿挽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据一位贵阳经销商透露,“听说贵州省政府将拿出5亿的资金挽救酱酒原酒企业。但5亿元又能起到什么用?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如果原酒企业自身没有资金回笼,没有造血功能,这种钱只会打水漂。而这些资金对原酒企业造成的作用,无非就是晚一天破产而已。”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3月份,仁怀市又启动新一轮产业规范整合。据《仁怀市白酒产业集中规范整合工作方案》(仁府发〔2013〕9号)中透露,鼓励年产量1000千升以上的企业参与整合。其中,在酒厂安全、治污设施设备齐全的前提下,没有生产许可证、酱香酒年产量400千升以上以及有生产许可证、酱香酒年产量1000千升以下的企业属于整合对象。
但事实上行业对于调整有一点共识:2014年酒企或将普遍进入出厂价下调的阶段,毛利率的下调将取代收入成为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在调整的将来,一线酒企的定位调整将挤压二线酒企的生存空间,二线酒企也面临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或向下调整产品结构的选择。那么此时,再回头看看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原酒企业们,如果政府不利用市场的杠杆来调节,那么这些原酒企业依旧会是维持现状。
今年《中国酒业报导》11期关注选题中,曾详细报道过四川原酒企业的生产现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马上又到6、7、8月白酒传统的淡季,却又是原酒企业签单的旺季,那时你会知道,这一次“死亡”的将更多。”而从现今看来,原酒企业缺乏市场化思维,加上资金链大多断裂,原酒企业的生存现状越来越恶劣,也越发沉重。因为深度调整期行业在净化,长期依托于关系营销的原酒企业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止渴的订单,而是一份解决温饱的长期合同。
在此看来,接下来的“年关”前,还会有更多的原酒企业濒临破产。
(糖酒快讯 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