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增长缓慢
自2012年起,受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高端葡萄酒和烈酒销量下跌。
在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以及2015年第一个季度,酒类产业呈现复苏状态,优质葡萄酒与烈酒增速明显,中档产品呈稳步增长。201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再次显示,进口葡萄酒同比增长30%以上,国产葡萄酒销售额也有相应增长,葡萄酒市场正逐步走向复苏。
葡萄酒价值回归被认为是市场复苏的关键因素,而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追捧,也成为重要原因。
在观峰咨询董事长杨永华看来,过去葡萄酒价格严重偏离正常价值,在限制“三公消费”的外在打击下,这种偏离价值属性的行为很快被消费者抛弃,导致葡萄酒市场一落千丈。而如今绝大部分葡萄酒价格下调,这无疑是市场复苏的根本原因。
“过去成本很低的葡萄酒可以卖到上千元,市场的波动让葡萄酒产品回归价值属性。”杨永华说,左右葡萄酒市场的关键就在于消费者,而消费者日趋理性,当价值回归之时,消费者会用行动来表达意见。
尽管2015年度国内葡萄酒市场呈现出全面复苏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进口葡萄酒增长强劲,国产葡萄酒增长率则相对较为缓慢。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的兼容性、渠道对于新市场环境的适应性,都成为国产葡萄酒品牌快速复苏的主要障碍。
从价值属性上来讲,国产葡萄酒与诸多进口葡萄酒相比,其性价比并不突出,这就导致国产葡萄酒品牌的价值属性无法体现。有观点认为,造成国产葡萄酒性价比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内土地体制问题,多为短期经营;二是大部分酒企都是通过收购葡萄来获得原料,质量不好把控;三是因行业税费也比国外高。
也有观点认为,酿酒行业中,葡萄酒与白酒、啤酒的酿造工艺相比,前期原料成本投入的花费较大。相比刚刚崛起的新世界葡萄酒,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很高,例如葡萄采摘、运送以及酿造葡萄酒等环节都需要资金支出,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国产葡萄酒性价比不佳。
随着相关关税协定的执行,新世界葡萄酒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占据酿造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的前提下,进口葡萄酒显然比国产葡萄酒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产地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杨永华认为,葡萄酒的原产地属性很明显。国外的葡萄酒产区,都有着种植、酿造、文化传承,这都属于产品的无形资产,而国内葡萄酒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显然在追求品味与原产地的消费者面前不具备优势。
葡萄酒文化来源于西方,它与中国文化不属于一个体系,葡萄酒市场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葡萄酒占比依然偏低,这就与葡萄酒文化的匹配程度有关。多数国产葡萄酒企业种的都是欧洲的葡萄品种,因此,与进口葡萄酒竞争时面临较大的压力,不过,国产葡萄酒企业开始走差异化之路,发展自己的个性化品牌,国产葡萄酒企业只有做有特点的葡萄酒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