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8日,在河南汉华酒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漆云兰表示,白酒行业的调整改革,能够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快消品市场升级,从目前酒类行业发展的适应性来分析,突出个性是白酒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调研显示,白酒行业已进入新阶段和新常态,一是超常规增长已经结束,正在向常规化增长过渡;二是结构调整阵痛期还未过去,行业调整、市场整合仍在继续;三是白酒行业的政策消化期基本结束,广大酒企已适应了八项规定等政策对白酒消费的影响和抑制作用,调整积极的酒类行业发展战略,力争使白酒在大众化、日常化消费领域有所建树。
漆云兰认为,在新时期下,白酒行业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无论到什么时候,白酒仍然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用品;白酒特有的文化内涵没有改变,仍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中国白酒消费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没有变,白酒仍是国人重要的日用消费品;白酒行业对品质、品牌的卓越追求没有变;白酒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和吸纳资源的特性没有变;政府支持白酒行业健康发展的取向没有变。
普遍性、共性问题,对龙头企业和区域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酒企存在的共性问题: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提高比较快,融资难度加大,市场环境比较严峻,甚至政府有一些隐形的规定,宴请不能饮用白酒,整体税负比较重,法规政策标准滞后。从世界范围来看,酒类是嗜好性产品,世界各国对酒类,普遍实行专卖和高税收管理。但中国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没有相对应的高层级“酒法”,产业链较长,仅仅靠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酒类管理条例》进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酒业的发展与“互联网+”还没有找到最好的契合点。很多酒企在做,但效果一般。酒类消费者与互联网买家的重合度不高,效果一般,却对传统网络的模式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影响很大。
思变,谋发展,全国性白酒企业,在进入新一轮调整结构,从高向中低端转变,同时开拓更多消费市场。以往,白酒企业的利润来源,销售主体是中高端市场,在企业这一轮创新中,越来越回归理性,产品结构下沉,开拓新的消费模式,去挖掘白酒文化和产品的更多内涵。白酒至少具有两种属性:即大众消费的工业品和工艺品,这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和选择;白酒收藏消费的兴起,体验消费的兴起,谋求中国白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漆云兰强调,这一轮调整,对地产性白酒的影响,相对小一点。为什么?以汉华为例,具有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首先河南本身是消费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这是汉华们发展的成本优势;市场调整。以前,河南白酒往往去四川进原酒,这一轮调整,从四川直接引进生产技术及管理人才,稳定提高酿造水平,压缩生产成本;占领地产市场,重要的是情感情怀;酒类消费的地域化,地方人民对本地酒企的情感,助力地方性酒企发展得比较好。
未来白酒将是一个多元化结构,通过各种方式,找到适合本地人的口味,产品有适应性,不拼规模拼质量,不拼价格拼特色。因此,未来区域白酒发展的最大竞争力是白酒产品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