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从佛教、啤酒看中国的融合与矛盾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酒与文化 » 杯酒人生 » 正文

从佛教、啤酒看中国的融合与矛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8  作者:流星的美  浏览次数:41085
核心提示:从佛教、啤酒看中国的融合与矛盾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1月29日文章,原题:酒吧和寺庙——见识中国的啤酒、佛教和旅游 抿一

从佛教、啤酒看中国的融合与矛盾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1月29日文章,原题:酒吧和寺庙——见识中国的啤酒、佛教和旅游 抿一口青岛啤酒,我想到两件事:中国啤酒产量世界第一,比第二位的美国多一倍;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世界第一,比第二位的泰国多出一倍。啤酒和佛教都不是中国本土的,却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兴旺繁荣,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细察这两样东西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和中国人总是彼此误解。
  夏日一个雨天,我来到青岛啤酒博物馆。这里可看到中国受外国影响的一段复杂历史:该啤酒厂最初由欧洲殖民者创办,一战时落入日本人手里,上世纪30年代再度被日本占领,1945年由美军接管。1949年后被收归国有,1954年开始出口啤酒。如今,青岛啤酒已是中国销量最好的啤酒,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中餐馆都可见到。
  青岛啤酒的复杂历史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反日情绪,如今都已被浓浓的商业气息所淹没。铜制酿造桶和佳酿广告宣扬的是啤酒往昔的国际性,而曾创办和维持酒厂的外国人却鲜被提及。这符合中国目前力推经济增长的政策。但在这个城市的其他地方,我曾看到当地对德国人角色的另一种看法。在一战德国军事要塞遗址,讲述的是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压迫,在那里,德国人成了“洋鬼子”,造成中国的百年动荡。
  博物馆的游客多是日本人,酒吧服务员说他们是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对年轻德国夫妇坐下后,不少人围过去听他们讲述青岛这座城市和啤酒。我猜若是在德军要塞遗址,他们不会受到类似欢迎。中国人想要让青岛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外国人不再是帝国主义威胁,青岛也不会再度沦为殖民地。
  离开啤酒博物馆,我去了湛山寺。该寺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寺的初衷是给这个经过多年外国统治的城市增加中国特色。它是青岛早期的中式建筑之一,象征着20世纪初佛教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今天差不多依然如此。佛教很久以前从印度传到中国,现在已是该国官方认可的五大宗教之一。北京希望宗教能有助于填补信仰真空,促进“和谐社会”。
  寺前挤满卖小吃的推车、卖纪念品和香的店铺。老年人恭敬地完成上香任务,年轻人看起来更多觉得这事挺逗乐或不好意思,他们大笑着摆出姿势照相,引来虔诚香客们的不满。这充分表明了在现代中国人们面对佛教的态度分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