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贵州遵义
探寻董酒的“秘密”
4月10日下午,一场春雨过后,我和一帮河南媒体人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城边的董酒酒厂。一路上,这里清新的空气已经十分令人陶醉了,却不想,甫一进入董酒厂区,一阵阵扑鼻的酒香就替代了这空气的清新,不由得让我又精神了许多。
董酒曾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其工艺、配方两项也被列为科技技术保密项目。那么,董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酒?我急切地想一探究竟。
酒头、酒基和香型
带领我们参观的是董酒酒厂办公室的小何。据她介绍,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将董酒的工艺、配方两项列为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列为“机密”级。
因为是“机密”,我们一行参观的只有蒸馏车间、发酵车间和仓库。进入蒸馏车间,恰赶上工人们正在用圆桶接酒头,小何让一位工人盛了一小碗让我们品尝。小碗端过来,一股中药味便窜入鼻中,我好奇地抿了一小口,顿觉舌头麻麻的,瞬间,又感到腹中热烘烘的,且久久不散,以前也曾尝过其他种类酒的酒头,却从未有如此神奇的感觉。
在发酵车间,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长方形的酒窖,上面封以煤灰和一些特殊物质,人站在上面,犹如踩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小何说,这是大窖,里面是取过酒的酒糟和粮食,经过一年多的发酵期后,这些香醅被取出,和酒醅经过串蒸工艺后,生产出了董酒的原浆。
随后,小何带我们来到了董酒储藏酒基的仓库,有5层楼高,每一层都储存着几百个大瓷罐,每罐盛的酒基约有500公斤。在仓库的三楼,一位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1987年产的酒基,酒杯尚未端到嘴边,一股浓郁的香气已经飘了过来,品尝之下,先是满嘴酒香。等参观结束来到董酒的职工餐厅,服务员端上董酒,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一小杯,入口,香;入喉,麻;入腹,暖!原来这就是中国董酒,与中国的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不同的是,它的香型叫董香型。
酒史、酒歌和未来
在董酒职工餐厅就餐时,陪同我们的是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嘉志,他是老董酒人,说起董酒的历史津津乐道。谈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董酒的兴盛时期,副厂长李奇书也很兴奋,他说,因为货款太多,地方政府专门在他们酒厂里面开了一家银行,以便存取款;因为拉酒的车辆太多,公安部门专门在酒厂设立了一个交警大队,用来维持这里的交通秩序。
“人人都说董酒香,我的心中甜如蜜。董酒董酒我爱你,我们永远不分离……”待酒喝得渐入佳境,张嘉志站了起来,放开歌喉,一连唱了几首董酒酒歌,那抑扬顿挫的歌声更激起了在座每个人的酒兴,纷纷举杯饮来。当年,遵义市的中小学生还专门举办过董酒歌曲比赛,那一代的中小学生至今都能唱上几首董酒歌。“遗憾的是,后来,董酒酒厂有一任领导班子舍本逐末,改做浓香型董酒,酒质大大下降,董酒也就渐渐被市场抛弃了。”
如今,董酒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还做我们拿手的董香型酒。”嘉志自豪地说,“你们也看到了,我们仓库里的酒基还都是那个年代保存下来的,凭着我们这么优异的工艺和配方,这几年,我们重新开疆拓土,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而且我相信,只要你喝了我们的董酒,就永远不会忘记它的香味。”(路六居)